642年,唐朝的政治舞台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风云。原本稳坐东宫、未来大唐继承者的太子李承乾,出乎所有人意料,竟然暗中联合党羽,图谋逼迫父亲李世民让位。
但这场密谋却在未及发动前便被揭露,李承乾不仅被废黜太子之位,还被流放到偏远边疆,最终郁郁而终。
这位曾被李世民寄予厚望的嫡长子,为何走上了这条不可回头的险途?又是什么让他急不可耐,迫切想逼父亲“退休”?
李承乾生于武德二年(619年),地点就在承乾殿,作为李世民的嫡长子,名字“承乾”既呼应了宫殿名称,也寓意他将“承继皇业,统领乾坤”。
自幼,李承乾聪明伶俐,史书记载他“性聪敏,特别机灵”,深得李世民喜爱。仅12岁时,李世民便尝试让他参与政务,李承乾多次出色完成任务,展现出未来帝王的潜质。
然而,步入青春期后,他的性格却大变,原本温文尔雅的太子,变得乖张古怪。李承乾爱好奇特,包括扮演角色、玩打仗游戏,甚至涉及不当的宠童行为。
身为太子的他,总喜欢制造反差效果,经常带着随从扮成强盗,偷偷潜入百姓家中偷牛羊,然后自己煮来吃。你说他堂堂太子,皇宫里的山珍海味难道吃不腻吗?为何要去跟老百姓抢那点儿家禽野菜,实在令人费解。
展开剩余88%后来李承乾觉得这种游戏不够刺激,便拉着太监宫女们换上突厥胡服,在东宫搭起帐篷,模仿突厥人风俗,烹羊煮牛,玩得不亦乐乎。
他兴致高涨时,还会表演一出戏码,忽然倒地大叫:“你们的可汗我死了,你们该怎么办?”手下们按着剧本,依突厥习俗一齐哭丧,气氛既荒诞又滑稽。
不止如此,李承乾还拉上叔叔李元昌,两人经常扮演突厥将军,指挥手下“突厥士兵”打仗。谁要是跑偏了,轻则遭受惩罚,重则被李承乾活活打死。
手下们不得不拼命应战,而李承乾坐镇城楼,见两军厮杀,笑得合不拢嘴,还开玩笑说:“等我登基了,我也化个妆,投奔突厥,混个将军怎么样!”
这话传到李世民耳中,让他勃然大怒。李世民当年费尽心力,让北方突厥臣服,开创了大唐盛世的和平局面,眼见嫡长子竟口出如此不敬言辞,简直是败家子。
除了这些出格行为,李承乾还有一个文人雅士罕见的嗜好:宠爱娈童。他最疼爱的,是一个名叫称心的十岁男童,每夜都与他形影不离地同床而眠。
李世民得知此事勃然大怒,下令将称心杀死。李承乾悲痛欲绝,与父亲冷战数月,拒绝上朝。
为了纪念称心,他甚至在府中为他雕塑小人像,每天早晚虔诚祭拜,仿佛称心比天下江山更重要。
李承乾玩世不恭尚且可忍,但若有良师指点,性情或可回归正轨。令李世民最失望的是,李承乾对皇位的态度极其轻慢。
李承乾曾放言:“我若登基,谁敢进谏,我就杀谁,杀个五百人,大家才会乖乖听话。”
李世民眼见太子日益放肆,心中忧虑加深,渐渐对他失去信心。与此同时,另一个皇子李泰逐渐进入视野。
李泰是嫡次子,才华出众,胆识过人,善于扩大影响力。李世民对他极为宠爱,常称其“类己”,历史记载他“宠冠诸王”。
尤其李承乾行为怪异后,李泰更受重视。按唐制,皇子成年需去地方任职,但李世民破例允许李泰“不之官”,在京中开设文学馆,广纳文士。
魏王府因而人气鼎盛,门庭若市。李泰身形肥胖,不便行走,李世民特许他乘轿舆上朝,尽享荣宠。
贞观十六年(642年),李泰主导完成大型地理著作《括地志》,李世民大喜,赏赐绸缎万匹,月赏银两远超李承乾。
不久李世民又让李泰迁居武德殿,正好位于其寝宫左侧,东宫太子居右,形成呼应之势,暗示李泰地位与太子平起平坐。
李世民的种种举措,似乎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:李泰未来大有可为。
对此,朝中重臣魏征与褚遂良极为忧虑。褚遂良劝说李世民:“皇子分嫡庶,宠庶子岂能过嫡子?”
魏征指出,李泰为藩王,不该入住武德殿,更不应与太子平级。唐制明确,嫡长子是唯一正统继承人。
大臣们的劝谏奏效,李世民收回李泰入住武德殿的命令,暂时搁置换太子的念头。
贞观十七年(643年),李世民公开声明:“吾子虽患脚疾,犹为嫡长,岂可舍嫡立庶?”
虽然表面拒绝更换太子,李泰却暗中积极笼络朝臣,布局争夺储位,众多权臣看好李泰,纷纷投靠。
这一切让李承乾察觉到巨大威胁:父亲对自己渐渐失望,弟弟步步紧逼。虽有大臣劝他守旧,但多是为礼法护持,并非为他个人撑腰。
不采取行动,恐怕将步其兄李建成后尘。然自小在深宫长大的李承乾,缺乏实战经验,反击手段十分拙劣。
他派亲信伪装成魏王属官,向李世民举报李泰的“罪行”,结果被一眼识破,事情被压下。
再不成,他雇佣江湖人纥干承基等刺杀李泰,结果魏王府防备严密,刺杀计划再告失败。
两次失败后,李承乾“觉悟”:何必绕弯子?依玄武门继承法,谁活着,谁就是皇帝!
他拉拢政治失意者侯君集,联合叔叔李元昌及江湖人士纥干承基等人,誓约同心,共谋大事。
但未及行动,齐王李佑突然造反,虽无关连,却因搜捕余党,朝廷逮捕了纥干承基。
纥干承基为求自保,揭发了李承乾的阴谋。
最终,李承乾被贬为庶民,流放黔州,不久暴毙;李元昌被赐死,侯君集被斩,太子党势力彻底崩溃。
古往今来,做太子比做皇帝难得多,尤其是明君之子,压力尤大。李承乾便是这样一位悲剧人物。
当初李世民对他寄予厚望,最终却以悲惨结局收场。这场悲剧根源,一部分在于李承乾的自我作死,更大责任却是李世民的教养失策。
李世民对李泰的偏宠,虽是导火索,实则根本原因在于其育子方法存在问题。
他虽为千古明君,却非专业教育家,期待通过才学教育成就李承乾,却忽视了人格的塑造。
史书记载,李世民为李承乾聘请了十多位博学鸿儒,如于志宁、孔颖达、张玄素、杜正伦、房玄龄及魏征等。
这些学问渊博、性格刚直的人,常在朝堂上对李世民直言不讳,甚至当面指责。到了东宫,对太子自然不留情面。
张玄素曾直言不讳评价李承乾:“求风声则无学古之实;举措观之,有因缘诛戮之罪。宫臣正士未尝在侧,群邪淫巧,昵近深宫。”
言下之意,李承乾既无学问,又品行败坏,亲近小人奸邪。
如此尖锐批评,任何人自尊心都会受伤,更何况是从小养尊处优、言行难以辩驳的未来帝王。
若向父亲诉苦,恐怕只招更严厉责罚。日日上课都受压抑,李承乾自尊心被摧残,可谓难以承受。难怪后来他曾雇刺客欲杀张玄素。
人格扭曲非一朝一夕。长期受大儒严苛批评下,李承乾渐成双面人:对外温文尔雅,私下放纵狂野。
无论是扮突厥人、指挥“战争”游戏,还是与娈童相伴、放言杀谏,皆是内心压抑的爆发。
癫狂乖张背后,隐藏着被践踏的自尊和痛苦的灵魂。
但仅凭人格扭曲不足以令他铤而走险,真正推他走向深渊的是父亲李世民。
李世民晚年对李泰宠爱有加,或许真有意换太子,或欲借李泰敲打李承乾。
可李承乾已疯癫,不再理解父亲的用心。弟弟步步紧逼,昔日玄武门政变成功的历史更成为他危险的诱因。
最终,李承乾踏上了不归路。
结语:
李承乾的失败,不仅是个人悲剧,更是皇家教育的惨痛教训。父亲的高期待与严苛压力,加上弟弟的步步紧逼,使他的内心渐渐扭曲,充满矛盾与焦虑,最终选择极端的道路。
今人回顾此段历史,更应反思教育之道:培养孩子不仅需注重才干,更需重视人格的塑造。
否则,表面温良聪慧的外壳下,可能隐藏着一颗敏感脆弱的心。李承乾的悲剧,正是最生动的警示。
发布于:天津市在线炒股配资看必选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