隋朝末年,瓦岗军迅速崛起,最强盛时期军力达到数十万,动员群众更是超过百万。瓦岗军在七八年间横扫豫北,屡次获胜,声势浩大,震撼四方,成为当时足以改变局势的强大力量。瓦岗军的成员众多,包括王伯当、单雄信、徐世绩、程咬金、秦琼、魏徵等,许多人都是广为人知的英雄人物。军队的首领李密,以其超凡的智谋被誉为隋末最杰出的枭雄。然而,尽管瓦岗军如此强盛,最终却迅速崩溃,李密在投降李渊后不久便被杀害,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
最初,瓦岗军的领袖并非李密,而是翟让。翟让来自河南濮阳,最初只是个小监狱管理人员,因犯事被判死刑。然而,翟让的命运有些不同寻常,幸得狱卒黄君汉的帮助,逃出了监狱。黄君汉认为翟让出狱后难以立足,建议他趁着全国各地起义不断的时机,自己也举起起义的大旗。黄君汉的提议点燃了翟让心中的火焰,回乡后,他与亲人翟弘、侄子翟摩侯,还有同乡青年徐世绩、单雄信等人聚集在瓦岗寨,宣布起义,瓦岗军由此诞生。
展开剩余78%瓦岗军成立后,活跃在南北运河周边,发展迅速,短短时间内就壮大到几千兵力。起初,瓦岗军为了生存以抢劫为生,尽管其行为偏向打家劫舍,但主要目标是劫富济贫,意在吸引更多贫苦百姓加入。时间一长,徐世绩对这种行为不满,他是当地的富户,觉得这种做法过于低级,便建议翟让控制运河,抢劫过路的商旅与朝廷运输船只。翟让听从了建议,开始采取这一策略,不仅财富大增,也吸引了更多的注意,朝廷也开始对瓦岗军产生警觉。
然而,尽管翟让的财富大增,瓦岗军的实际战斗力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。大业十年,瓦岗军占领了永济渠,并击败了隋朝的名将张须陀,短时间内威风八面,但瓦岗军本质上不过是由一群未经训练的杂乱力量组成,翟让的领导能力有限,导致其在接下来的几场战斗中屡屡失败,最终退守瓦岗寨。正当瓦岗军陷入困境时,李密的出现为这支队伍带来了转机。
李密出身显赫,曾祖李弼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,祖父李耀是北周太保,父亲李宽是隋朝上柱国、蒲山郡公。年轻时,他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智,文武双全,立志要改变百姓的困境。李密父亲去世后,他继承爵位成为蒲山郡公,并在隋炀帝时期担任了左亲卫府大都督和东宫千牛备身等重要职务。李密个性刚烈,性格特立独行,在宫中担任守卫时,曾因左顾右盼的举止被隋炀帝看作不安分,最终被调离。他随后隐居读书,期间与大臣杨素的接触让杨素对他产生了高度评价。李密志向远大,开始谋划更大的事业。
大业九年,杨玄感起义,李密应邀加入,并为其出谋划策。虽然杨玄感最终失败,但李密凭借其超凡的智谋逃脱了朝廷的追捕,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。最终,李密投奔瓦岗军时,被翟让误认为是杨玄感的部下,差点遭遇杀害。幸运的是,王伯当发现李密的才华,成功说服翟让将其释放,并让李密参与到瓦岗军的指挥之中。
李密的加入迅速改变了瓦岗军的命运。他分析了瓦岗军的现状,提出了占领荥阳并控制粮草的战略,成功地帮助瓦岗军获得了重要的粮源支持。李密还在攻占荥阳时,展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,通过精心策划的伏击,成功击败了隋朝的名将张须陀,这也是他首次指挥作战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。瓦岗军在李密的领导下迅速壮大,不仅战斗力大增,还在随后的战斗中多次获胜,成功夺取了隋朝最大的粮仓——兴洛仓。这个胜利使瓦岗军的战斗力和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然而,随着瓦岗军的迅速扩张,军队内部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。李密的决策开始遭到部分将领的质疑,尤其是在他未能迅速攻占洛阳而选择先攻打长安时,内部的不满情绪愈发高涨。最终,李密在一次对洛阳的进攻中被王世充的精兵围困,瓦岗军的士气开始下滑,内部矛盾愈发严重,翟让的支持者开始暗中活动,企图推翻李密的领导。
在瓦岗军的一次庆功宴上,李密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计划,成功除掉了翟让及其党羽,成为瓦岗军的绝对领导者。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军队内部更深的分裂和对李密的不满情绪的积累。李密在随后的战斗中逐渐失去战果,终于在与王世充的决战中惨败。瓦岗军的精锐部队损失惨重,李密也在这一战后逃亡,最终在投降李渊后被杀。
李密的死标志着瓦岗军的彻底灭亡,而李渊借此机会彻底收编了瓦岗军的残部,为唐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瓦岗军的失败使唐朝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,李密虽然失败,但在魏徵的评价中,他依然是一个英雄。
发布于:天津市在线炒股配资看必选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